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和谐动态 > 新闻中心

回归保险保障本源 服务国家战略

发布时间: 2022-01-28 点击量:

2022年1月6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认为,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会议明确了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六点任务。

     

六点任务中,第二点是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要求保险业“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回归保障本源,积极参与健康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战略的顶层制度设计”。笔者将其概括为“回归保障本源、服务国家战略”,下面谈谈笔者个人的理解,供大家参考。

一、何为“保障本源”?

1.保障本源的含义

所谓保障本源是说保险业本来就是提供保险保障的,保险产品的核心功能是保障,这是保险产品的本来功能,是保险业的本源。

保障通常是指保险产品所特有的杠杆性保障功能,即购买保险产品后,客户可以较低的保费获得(以一定概率出现的)较高赔付,这个较高赔付可以解决自己在遭遇风险时的资金缺口或生产生活难题。

杠杆性保障功能的强弱可用杠杆率度量。将保费支出和赔付收入均折成现值后,杠杆率=赔付现值/保费现值,杠杆率越高,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就越强。在现实世界中,保障功能极强的案例如航空意外险,客户交纳20元左右的保费,就可能获得超过100万元的赔付;保障功能较弱的案例如养老保险,客户需要通过交纳数额较大的保费来获得长寿养老金给付保障,杠杆率就低了很多,储蓄性高了很多。

2.如何度量保障程度:风险保费占比

杠杆率可以反映产品保障程度,但有时候也未必。例如,某保险产品提供年度航空意外风险保障,趸交保费10万元,保额1000万元,杠杆率为100,保障性似乎很高。但事实上,1000万元保额的年度航空意外保险的风险保障成本只有80元左右,这意味着客户交纳10万元保费,只有80元用于购买风险保障,99920元用于储蓄或投资。该产品显然保障性极弱,储蓄性极强。

因此,最好的度量保障程度的指标应该是风险保费占比,风险保费占比=风险保费/总保费,风险保费占比越高,该产品的保障程度越强。

3.长期储蓄也可划入保障序列

传统而言,只有发放年金至被保险人死亡的年金产品才具备长寿风险保障功能,才算保障性产品。这样来看,绝大多数中短期年金都没有长寿风险管理功能;对终身年金而言,其发放年金的时间越晚,后期发放金额越高,长寿风险保障功能越强。

但是,鉴于当前的老龄化少子化环境,养老金缺口问题在我国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即将出现的远不仅是长寿风险管理问题,更是退休后有没有养老金可用的问题。因此,为了填补养老金缺口,鼓励国民储蓄更多的养老金,我们可以将所有“储蓄至退休后使用”的长期储蓄产品全部划入保障序列。

二、何为“回归保障本源”?

大致从2016年开始,监管层就开始要求保险业要回归保障本源,要保险姓保。到了2022年,监管还在喊“回归保障本源”,说明保险业仍然部分偏离了保障本源。

具体而言,这意味着保险业经营的产品中:一是部分产品的保障功能极弱、储蓄投资性极强,即风险保费占比极低,如大量期限在20年以内的短期年金产品;二是还有部分公司在销售中短存续期理财性保险产品;三是某些财险合同和团险合同的保额与保费相当,不是以保障为目的的交易。

所谓回归保障本源,就是要减少上述几类产品的比例,提高保障性产品的比例。

三、回归保障本源可以服务国家战略

1.坚持保障为主可以提高行业经营稳健性

在《寿险公司业务的保障属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一文中,笔者经过统计发现,那些坚持“保险姓保”导向、以保障性业务为主的人身险公司,其业务规模和资产规模通常不容易做大,但其经营绩效往往表现较好,且抗风险能力较强或经营稳健性较好,往往令监管层放心;反之,那些偏离“保险姓保”政策导向的人身险公司,其业务规模和资产规模比较容易做大,但经营绩效往往表现不佳,且抗风险能力堪忧或经营稳健性较差,经常会令监管层担忧。这说明,坚持保障为主、回归保障本源有利于提高行业经营稳健性。

2.回归保障本源可以服务国家战略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难题,与保险业相关的主要就是越来越严重的健康保障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应对这两个问题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保险业显然应该在这两个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一是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健康保障需求;二是大力发展个人养老保险,建立养老金第三支柱,应对即将到来的养老金缺口问题。

而商业健康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都是保障程度较强的产品。因此,从政府对保险业的定位来看,政府希望保险业通过大量发展保障性业务,尤其是大力发展商业健康险和个人养老年金,在回归保障本源的同时服务国家战略,协助国家解决两大难题。

反之,无论发展多少中短期储蓄投资性保险,虽然可以壮大保险业的资产规模,但对国家和社会而言贡献度就会小很多。

四、回归保障本源为何需要“坚持战略定力”?

1.保险需求疲弱导致保险业发展不易

如笔者在《行为保险经济学》中所述,保险业一直面临一个巨大难题:“人们对多数保险产品需求疲弱,或多数保险产品都是反人性的”。最典型的表现是:第一,人们本应为“小概率大损失风险”投保,但多数人却因低估小概率风险而不愿投保;第二,人们本应预见到自己的养老金缺口,进而为自己的老年生活积累专用储蓄,或通过养老保险来管理自己的长寿风险,但是大多数人在退休前都不会主动行动或行动不足。

因此,当人们已经有了国家医疗保险,保险公司想要让人们再购买足够的商业健康险就有较大难度,即便有一定的销量,也必然带来较高的销售费用,进而降低商业医疗保险的赔付率水平。同样,当人们已经有了国家养老保险后,当看到现在老年人拿着足够的退休金到处旅游后,保险公司想让人们为自己的未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就太难了,这导致即便国家从2018年开始试点税优养老保险,绝大多数人都无动于衷。

2.坚持战略定力才能回归保障本源

人类的非理性在保险领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给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带来巨大困难。于是,部分公司容易退而求其次,去销售人们相对喜欢的中短期理财性产品,进而偏离了保障本源。

因此,对于每家保险公司(主要是人身险公司)而言,必须坚持战略定力,在产品研发和营销技术上下足功夫,才能做到回归保障本源。

五、可能的具体做法和可能取得的战略地位

虽然做大保障性业务相对困难,但困难的事情一旦做成,就会取得其他公司或其他行业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而且,由于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还会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包括银保监会各种监管政策的支持。

建议保险公司从两方面发力,一是要在产品研发设计上下足功夫,开发出既能解决健康保障问题和养老保障问题又能令消费者喜欢的商业保险产品;二是要在营销能力上不断进化,将保险营销工作科学化和工程化,既要把产品卖出去,又不能让客户充满怨言或投诉满天飞。

就健康险而言,保险公司要深挖消费者患病治病的全流程,充分培育和利用自己作为“支付方”和“消费者群体代表”的优势,与制药商、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紧密合作,或者深度进军医疗行业、健康管理行业,为消费者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或综合健康服务产品。监管层也需不断给予政策支持,这里面内涵丰富,近年来创新点很多,感觉保险业已经走在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上。

就个人养老保险而言,鉴于过于长远的和消费者完全没有感觉的长寿风险管理有些遥不可及,监管层和保险业应共同放开思路,将所有“储蓄至退休后使用”的产品全部算入个人养老储蓄,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和销售个人养老储蓄产品,而非一定要标准的个人养老保险产品。第一,保险公司可以对目前客户相对能够接受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进行适当改造,再通过国家政策支持,较大幅度提升个人养老储蓄产品的销量;第二,内地人身保险业可以向香港寿险业学习,开发消费者喜欢的极长期储蓄产品,例如通过降低保证收益水平和适当的资产配置来提高预期收益率水平,进而提升长期储蓄产品的吸引力。

遥想未来,十年以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可能会超过国家医保保费,深度满足人们高层次的健康保障需求,并通过建立商业医疗保险目录支持和带动我国新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个人养老储蓄产品的保费规模和资产规模达到较高水平,可能会形成真正的养老金第三支柱,同时为我国人身保险业贡献较高的剩余边际和利润。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回归保险保障本源 服务国家战略

更新时间: 2022-01-28 点击量:

2022年1月6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认为,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会议明确了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六点任务。

     

六点任务中,第二点是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要求保险业“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回归保障本源,积极参与健康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战略的顶层制度设计”。笔者将其概括为“回归保障本源、服务国家战略”,下面谈谈笔者个人的理解,供大家参考。

一、何为“保障本源”?

1.保障本源的含义

所谓保障本源是说保险业本来就是提供保险保障的,保险产品的核心功能是保障,这是保险产品的本来功能,是保险业的本源。

保障通常是指保险产品所特有的杠杆性保障功能,即购买保险产品后,客户可以较低的保费获得(以一定概率出现的)较高赔付,这个较高赔付可以解决自己在遭遇风险时的资金缺口或生产生活难题。

杠杆性保障功能的强弱可用杠杆率度量。将保费支出和赔付收入均折成现值后,杠杆率=赔付现值/保费现值,杠杆率越高,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就越强。在现实世界中,保障功能极强的案例如航空意外险,客户交纳20元左右的保费,就可能获得超过100万元的赔付;保障功能较弱的案例如养老保险,客户需要通过交纳数额较大的保费来获得长寿养老金给付保障,杠杆率就低了很多,储蓄性高了很多。

2.如何度量保障程度:风险保费占比

杠杆率可以反映产品保障程度,但有时候也未必。例如,某保险产品提供年度航空意外风险保障,趸交保费10万元,保额1000万元,杠杆率为100,保障性似乎很高。但事实上,1000万元保额的年度航空意外保险的风险保障成本只有80元左右,这意味着客户交纳10万元保费,只有80元用于购买风险保障,99920元用于储蓄或投资。该产品显然保障性极弱,储蓄性极强。

因此,最好的度量保障程度的指标应该是风险保费占比,风险保费占比=风险保费/总保费,风险保费占比越高,该产品的保障程度越强。

3.长期储蓄也可划入保障序列

传统而言,只有发放年金至被保险人死亡的年金产品才具备长寿风险保障功能,才算保障性产品。这样来看,绝大多数中短期年金都没有长寿风险管理功能;对终身年金而言,其发放年金的时间越晚,后期发放金额越高,长寿风险保障功能越强。

但是,鉴于当前的老龄化少子化环境,养老金缺口问题在我国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即将出现的远不仅是长寿风险管理问题,更是退休后有没有养老金可用的问题。因此,为了填补养老金缺口,鼓励国民储蓄更多的养老金,我们可以将所有“储蓄至退休后使用”的长期储蓄产品全部划入保障序列。

二、何为“回归保障本源”?

大致从2016年开始,监管层就开始要求保险业要回归保障本源,要保险姓保。到了2022年,监管还在喊“回归保障本源”,说明保险业仍然部分偏离了保障本源。

具体而言,这意味着保险业经营的产品中:一是部分产品的保障功能极弱、储蓄投资性极强,即风险保费占比极低,如大量期限在20年以内的短期年金产品;二是还有部分公司在销售中短存续期理财性保险产品;三是某些财险合同和团险合同的保额与保费相当,不是以保障为目的的交易。

所谓回归保障本源,就是要减少上述几类产品的比例,提高保障性产品的比例。

三、回归保障本源可以服务国家战略

1.坚持保障为主可以提高行业经营稳健性

在《寿险公司业务的保障属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一文中,笔者经过统计发现,那些坚持“保险姓保”导向、以保障性业务为主的人身险公司,其业务规模和资产规模通常不容易做大,但其经营绩效往往表现较好,且抗风险能力较强或经营稳健性较好,往往令监管层放心;反之,那些偏离“保险姓保”政策导向的人身险公司,其业务规模和资产规模比较容易做大,但经营绩效往往表现不佳,且抗风险能力堪忧或经营稳健性较差,经常会令监管层担忧。这说明,坚持保障为主、回归保障本源有利于提高行业经营稳健性。

2.回归保障本源可以服务国家战略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难题,与保险业相关的主要就是越来越严重的健康保障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应对这两个问题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保险业显然应该在这两个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一是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健康保障需求;二是大力发展个人养老保险,建立养老金第三支柱,应对即将到来的养老金缺口问题。

而商业健康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都是保障程度较强的产品。因此,从政府对保险业的定位来看,政府希望保险业通过大量发展保障性业务,尤其是大力发展商业健康险和个人养老年金,在回归保障本源的同时服务国家战略,协助国家解决两大难题。

反之,无论发展多少中短期储蓄投资性保险,虽然可以壮大保险业的资产规模,但对国家和社会而言贡献度就会小很多。

四、回归保障本源为何需要“坚持战略定力”?

1.保险需求疲弱导致保险业发展不易

如笔者在《行为保险经济学》中所述,保险业一直面临一个巨大难题:“人们对多数保险产品需求疲弱,或多数保险产品都是反人性的”。最典型的表现是:第一,人们本应为“小概率大损失风险”投保,但多数人却因低估小概率风险而不愿投保;第二,人们本应预见到自己的养老金缺口,进而为自己的老年生活积累专用储蓄,或通过养老保险来管理自己的长寿风险,但是大多数人在退休前都不会主动行动或行动不足。

因此,当人们已经有了国家医疗保险,保险公司想要让人们再购买足够的商业健康险就有较大难度,即便有一定的销量,也必然带来较高的销售费用,进而降低商业医疗保险的赔付率水平。同样,当人们已经有了国家养老保险后,当看到现在老年人拿着足够的退休金到处旅游后,保险公司想让人们为自己的未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就太难了,这导致即便国家从2018年开始试点税优养老保险,绝大多数人都无动于衷。

2.坚持战略定力才能回归保障本源

人类的非理性在保险领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给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带来巨大困难。于是,部分公司容易退而求其次,去销售人们相对喜欢的中短期理财性产品,进而偏离了保障本源。

因此,对于每家保险公司(主要是人身险公司)而言,必须坚持战略定力,在产品研发和营销技术上下足功夫,才能做到回归保障本源。

五、可能的具体做法和可能取得的战略地位

虽然做大保障性业务相对困难,但困难的事情一旦做成,就会取得其他公司或其他行业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而且,由于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还会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包括银保监会各种监管政策的支持。

建议保险公司从两方面发力,一是要在产品研发设计上下足功夫,开发出既能解决健康保障问题和养老保障问题又能令消费者喜欢的商业保险产品;二是要在营销能力上不断进化,将保险营销工作科学化和工程化,既要把产品卖出去,又不能让客户充满怨言或投诉满天飞。

就健康险而言,保险公司要深挖消费者患病治病的全流程,充分培育和利用自己作为“支付方”和“消费者群体代表”的优势,与制药商、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紧密合作,或者深度进军医疗行业、健康管理行业,为消费者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或综合健康服务产品。监管层也需不断给予政策支持,这里面内涵丰富,近年来创新点很多,感觉保险业已经走在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上。

就个人养老保险而言,鉴于过于长远的和消费者完全没有感觉的长寿风险管理有些遥不可及,监管层和保险业应共同放开思路,将所有“储蓄至退休后使用”的产品全部算入个人养老储蓄,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和销售个人养老储蓄产品,而非一定要标准的个人养老保险产品。第一,保险公司可以对目前客户相对能够接受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进行适当改造,再通过国家政策支持,较大幅度提升个人养老储蓄产品的销量;第二,内地人身保险业可以向香港寿险业学习,开发消费者喜欢的极长期储蓄产品,例如通过降低保证收益水平和适当的资产配置来提高预期收益率水平,进而提升长期储蓄产品的吸引力。

遥想未来,十年以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可能会超过国家医保保费,深度满足人们高层次的健康保障需求,并通过建立商业医疗保险目录支持和带动我国新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个人养老储蓄产品的保费规模和资产规模达到较高水平,可能会形成真正的养老金第三支柱,同时为我国人身保险业贡献较高的剩余边际和利润。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