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和谐动态 > 金融知识教育专区 > 以案说险

高息保本有风险 销售误导要避免

发布时间: 2025-09-16 点击量:

保险销售误导是指保险公司或代理机构的保险销售人员在保险销售业务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欺骗、隐瞒或者诱导的方式,对保险产品作引人误解的宣传说明。

案例简介

65岁的王先生在银行办理存款时,工作人员推荐了一款 “保本高收益” 的保险产品,称年化收益可达 5% 以上,随时可取,比存款划算。王先生听到如此高收益的保险产品,在未完全详细了解条款便签字购买,并一次性缴纳保费10万元。一年后王先生因为急需用钱想申请退保时,却发现实际收益远远没有达到当时工作人员宣称的5%,仅为 1.5%;且退保需扣除一部分手续费,如当时退保则连原保费都拿不回来。为此,王先生十分生气,将银行此行为投诉至当地相关机构。经调查,销售人员未明确告知保单的封闭期、退保损失及真实收益,存在误导销售行为。

如何防范保险销售误导行为

1.确认销售资质 了解产品信息

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销售保险时,应当持有所在保险机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核发的执业证书。若销售人员不符合条件,保险消费者应拒绝购买;不确定时可拨打保险机构或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官方客服电话查询。

保险消费者购买保险前需确认产品销售文件,充分了解产品类型及期限、所属机构、保障责任、风险情况、缴费情况等关键信息,认真评估产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在购买保险过程中,如有疑问及时咨询清楚保单相关信息。

2.了解自身合法权益 通过官方渠道合理维权

主动了解咨询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的常态工作流程,个人权益受损时,首先选择金融机构公布的官方投诉受理渠道进行处理,未达成一致时,可向当地金融纠纷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或者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通过官方渠道合法合理解决金融消费问题,正当维护自身权益。

3.积极配合“双录” 认真对待回访

“双录”不仅是对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的监督,督促其依法依规履行销售过程中的合同内容说明、免责条款提示等义务,也有助于固化销售过程关键环节,以便产生纠纷后查明事实。建议保险消费者积极配合“双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保险消费者购买合同期间超过一年的人身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应对投保人进行回访。建议保险消费者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回访问题,如不了解保险条款等,要及时向保险公司咨询,切勿盲目回答“清楚”“明白”“知道”等。

和谐健康苏州中支

 

打印此文 收藏本文

高息保本有风险 销售误导要避免

更新时间: 2025-09-16 点击量:

保险销售误导是指保险公司或代理机构的保险销售人员在保险销售业务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欺骗、隐瞒或者诱导的方式,对保险产品作引人误解的宣传说明。

案例简介

65岁的王先生在银行办理存款时,工作人员推荐了一款 “保本高收益” 的保险产品,称年化收益可达 5% 以上,随时可取,比存款划算。王先生听到如此高收益的保险产品,在未完全详细了解条款便签字购买,并一次性缴纳保费10万元。一年后王先生因为急需用钱想申请退保时,却发现实际收益远远没有达到当时工作人员宣称的5%,仅为 1.5%;且退保需扣除一部分手续费,如当时退保则连原保费都拿不回来。为此,王先生十分生气,将银行此行为投诉至当地相关机构。经调查,销售人员未明确告知保单的封闭期、退保损失及真实收益,存在误导销售行为。

如何防范保险销售误导行为

1.确认销售资质 了解产品信息

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销售保险时,应当持有所在保险机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核发的执业证书。若销售人员不符合条件,保险消费者应拒绝购买;不确定时可拨打保险机构或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官方客服电话查询。

保险消费者购买保险前需确认产品销售文件,充分了解产品类型及期限、所属机构、保障责任、风险情况、缴费情况等关键信息,认真评估产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在购买保险过程中,如有疑问及时咨询清楚保单相关信息。

2.了解自身合法权益 通过官方渠道合理维权

主动了解咨询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的常态工作流程,个人权益受损时,首先选择金融机构公布的官方投诉受理渠道进行处理,未达成一致时,可向当地金融纠纷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或者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通过官方渠道合法合理解决金融消费问题,正当维护自身权益。

3.积极配合“双录” 认真对待回访

“双录”不仅是对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的监督,督促其依法依规履行销售过程中的合同内容说明、免责条款提示等义务,也有助于固化销售过程关键环节,以便产生纠纷后查明事实。建议保险消费者积极配合“双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保险消费者购买合同期间超过一年的人身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应对投保人进行回访。建议保险消费者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回访问题,如不了解保险条款等,要及时向保险公司咨询,切勿盲目回答“清楚”“明白”“知道”等。

和谐健康苏州中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