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和谐动态 > 金融知识教育专区 > 以案说险

警惕保险行业互联网贷款陷阱,守住资金与信用

发布时间: 2025-09-18 点击量:

李先生持有一份人身险保单,因生意周转急需资金,在网上看到“保单贷无抵押、当天到账”的广告。联系对方后,自称“保险公司合作平台”的客服称其可贷20万元,但需先交5000元“审核费”和5000元“保证金”。急于用钱的李先生按要求转账1万元,可对方随后以“系统升级”“补充材料”为由拖延放款,还索要“风险准备金”。李先生察觉不对,咨询保险公司官方客服才知,该平台并非合作方,自己遭遇诈骗,1万元打了水漂。

一、保险行业互联网贷款常见风险与套路

1.虚假宣传,诱导贷款​

不法机构或个人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发布“保单贷额度高、利息低、无抵押”“保费分期零利息”“退保贷解燃眉之急”等虚假宣传,夸大贷款优势,隐瞒贷款风险和费用,诱导消费者申请贷款。​

2.捆绑销售,隐瞒贷款事实​

部分互联网平台在销售保险产品时,将“贷款支付保费”与保险产品捆绑,通过默认勾选、模糊表述等方式,隐瞒贷款的真实性质。消费者误以为是“保费分期”“平台优惠”,实际是通过第三方金融机构贷款支付保费,自己需要承担贷款本息,且贷款记录会纳入个人征信,若未按时还款,还会影响征信记录。​

3.骗取信息,实施“贷款诈骗”​

不法分子以“办理保单贷、退保贷”为由,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人脸识别、征信报告等敏感信息,随后利用这些信息在多个互联网贷款平台申请贷款,将贷款资金占为己有,或者将信息倒卖牟利,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负贷款,遭受资金损失和信用损害。​

4.“退保贷”连环套,叠加风险​

针对有退保需求的消费者,不法机构推出“退保+贷款”的组合服务,先以“全额退保”为诱饵收取服务费,再以“应急资金”为由推荐高息贷款,甚至伪造退保材料、编造虚假理由,导致退保失败,而消费者却要承担高额贷款本息,陷入“退保不成反负债”的困境。​

二、消费者防范建议​

1.核实机构资质,选择正规渠道​

申请与保险相关的互联网贷款时,务必通过保险公司官方APP、官网、线下网点,或经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正规金融机构办理,切勿轻信搜索引擎、社交平台上的非官方广告。​

2.仔细阅读条款,明确贷款性质​

购买保险或申请“保费分期”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服务协议,重点关注“费用构成”“还款方式”“资金来源”等内容。若涉及第三方金融机构,需确认是否属于贷款业务,了解贷款金额、利率、期限、还款本息、逾期后果等关键信息,避免因“不知情”而背负贷款。​

3.保护个人信息,警惕信息泄露​

切勿向非正规机构或个人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人脸识别、手机验证码、征信报告等敏感信息,避免信息被用于非法贷款、诈骗等活动。若需要提交信息,务必确认接收方的合法性,且不随意签署空白协议、授权书,签署前仔细核对协议内容,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

4.理性评估需求,避免盲目贷款​

申请贷款前,要理性评估自身的资金需求和还款能力,避免因“急于用钱”而盲目申请高息贷款。对于“退保贷”“保单贷”等产品,要充分了解风险,明确退保的损失、贷款的成本,若确实需要贷款,优先选择保险公司官方推出的、利率透明的正规贷款产品,如“保单现金价值贷款”,此类贷款通常利率较低、流程规范,且不会影响个人征信(按时还款情况下)。

陕西分公司供稿

打印此文 收藏本文

警惕保险行业互联网贷款陷阱,守住资金与信用

更新时间: 2025-09-18 点击量:

李先生持有一份人身险保单,因生意周转急需资金,在网上看到“保单贷无抵押、当天到账”的广告。联系对方后,自称“保险公司合作平台”的客服称其可贷20万元,但需先交5000元“审核费”和5000元“保证金”。急于用钱的李先生按要求转账1万元,可对方随后以“系统升级”“补充材料”为由拖延放款,还索要“风险准备金”。李先生察觉不对,咨询保险公司官方客服才知,该平台并非合作方,自己遭遇诈骗,1万元打了水漂。

一、保险行业互联网贷款常见风险与套路

1.虚假宣传,诱导贷款​

不法机构或个人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发布“保单贷额度高、利息低、无抵押”“保费分期零利息”“退保贷解燃眉之急”等虚假宣传,夸大贷款优势,隐瞒贷款风险和费用,诱导消费者申请贷款。​

2.捆绑销售,隐瞒贷款事实​

部分互联网平台在销售保险产品时,将“贷款支付保费”与保险产品捆绑,通过默认勾选、模糊表述等方式,隐瞒贷款的真实性质。消费者误以为是“保费分期”“平台优惠”,实际是通过第三方金融机构贷款支付保费,自己需要承担贷款本息,且贷款记录会纳入个人征信,若未按时还款,还会影响征信记录。​

3.骗取信息,实施“贷款诈骗”​

不法分子以“办理保单贷、退保贷”为由,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人脸识别、征信报告等敏感信息,随后利用这些信息在多个互联网贷款平台申请贷款,将贷款资金占为己有,或者将信息倒卖牟利,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负贷款,遭受资金损失和信用损害。​

4.“退保贷”连环套,叠加风险​

针对有退保需求的消费者,不法机构推出“退保+贷款”的组合服务,先以“全额退保”为诱饵收取服务费,再以“应急资金”为由推荐高息贷款,甚至伪造退保材料、编造虚假理由,导致退保失败,而消费者却要承担高额贷款本息,陷入“退保不成反负债”的困境。​

二、消费者防范建议​

1.核实机构资质,选择正规渠道​

申请与保险相关的互联网贷款时,务必通过保险公司官方APP、官网、线下网点,或经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正规金融机构办理,切勿轻信搜索引擎、社交平台上的非官方广告。​

2.仔细阅读条款,明确贷款性质​

购买保险或申请“保费分期”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服务协议,重点关注“费用构成”“还款方式”“资金来源”等内容。若涉及第三方金融机构,需确认是否属于贷款业务,了解贷款金额、利率、期限、还款本息、逾期后果等关键信息,避免因“不知情”而背负贷款。​

3.保护个人信息,警惕信息泄露​

切勿向非正规机构或个人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人脸识别、手机验证码、征信报告等敏感信息,避免信息被用于非法贷款、诈骗等活动。若需要提交信息,务必确认接收方的合法性,且不随意签署空白协议、授权书,签署前仔细核对协议内容,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

4.理性评估需求,避免盲目贷款​

申请贷款前,要理性评估自身的资金需求和还款能力,避免因“急于用钱”而盲目申请高息贷款。对于“退保贷”“保单贷”等产品,要充分了解风险,明确退保的损失、贷款的成本,若确实需要贷款,优先选择保险公司官方推出的、利率透明的正规贷款产品,如“保单现金价值贷款”,此类贷款通常利率较低、流程规范,且不会影响个人征信(按时还款情况下)。

陕西分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