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和谐动态 > 金融知识教育专区 > 以案说险

以案说险 :警惕“熟人推荐”,莫让“人情保单”变成“保障空白”

发布时间: 2025-09-18 点击量:

市民王女士的闺蜜李某自称在某保险公司“有内部渠道”,可优先购买“高收益、保全家”的“爆款保单”,且无需健康告知、手续简便。出于对闺蜜的信任,王女士未仔细查看合同条款,便通过李某转账5万元投保,仅收到一张手写的“保障凭证”。

半年后,王女士的丈夫因突发疾病住院,申请理赔时却被告知:其购买的并非正规健康险,而是一份短期理财型保险,且未在保险公司系统备案,无法享受医疗理赔。王女士联系李某时,对方已失联,5万元保费难以追回。

案例分析

1.警惕“熟人营销”陷阱:切勿因“人情关系”放松警惕,即使是亲友推荐,也需确认其是否具备保险销售资质(可通过银保监会官网查询)。

2.拒绝“简化流程”诱惑:正规保险投保必须填写个人信息、健康告知,签署纸质或电子合同,并在保险公司官网/APP可查。任何声称“无需告知、跳过流程”的均为违规操作。

3.核实保单真实性:投保后务必通过保险公司官方渠道(客服电话、官网、官方APP)查询保单状态,确保保费进入保险公司专用账户,而非个人或第三方账户。

风险提示:

若发现购买的是“虚假保单”或“问题保单”,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保留好转账记录、聊天记录、“保障凭证”等所有证据;

2.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核实情况,或向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热线(12378)投诉;

3.若涉及诈骗,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损失。

保险的核心是“风险保障”,而非“人情交易”。选择保险时,应关注产品条款、保障范围、保险公司资质,而非轻信口头承诺,才能真正为自己和家庭筑起安全屏障。

打印此文 收藏本文

以案说险 :警惕“熟人推荐”,莫让“人情保单”变成“保障空白”

更新时间: 2025-09-18 点击量:

市民王女士的闺蜜李某自称在某保险公司“有内部渠道”,可优先购买“高收益、保全家”的“爆款保单”,且无需健康告知、手续简便。出于对闺蜜的信任,王女士未仔细查看合同条款,便通过李某转账5万元投保,仅收到一张手写的“保障凭证”。

半年后,王女士的丈夫因突发疾病住院,申请理赔时却被告知:其购买的并非正规健康险,而是一份短期理财型保险,且未在保险公司系统备案,无法享受医疗理赔。王女士联系李某时,对方已失联,5万元保费难以追回。

案例分析

1.警惕“熟人营销”陷阱:切勿因“人情关系”放松警惕,即使是亲友推荐,也需确认其是否具备保险销售资质(可通过银保监会官网查询)。

2.拒绝“简化流程”诱惑:正规保险投保必须填写个人信息、健康告知,签署纸质或电子合同,并在保险公司官网/APP可查。任何声称“无需告知、跳过流程”的均为违规操作。

3.核实保单真实性:投保后务必通过保险公司官方渠道(客服电话、官网、官方APP)查询保单状态,确保保费进入保险公司专用账户,而非个人或第三方账户。

风险提示:

若发现购买的是“虚假保单”或“问题保单”,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保留好转账记录、聊天记录、“保障凭证”等所有证据;

2.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核实情况,或向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热线(12378)投诉;

3.若涉及诈骗,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损失。

保险的核心是“风险保障”,而非“人情交易”。选择保险时,应关注产品条款、保障范围、保险公司资质,而非轻信口头承诺,才能真正为自己和家庭筑起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