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和谐动态 > 金融知识教育专区 > 以案说险

以案说险 :“赠礼投保”藏隐患,理性选择护权益

发布时间: 2025-09-19 点击量:

【案情简介】

2022年,退休人员王阿姨在小区门口遇到某保险公司的客户回馈活动。销售人员称,现场购买一款“收益高、保障全”的保险产品,可免费获赠一桶高档花生油与一台品牌料理机。在销售人员的反复劝说及礼品诱惑下,王阿姨未详细了解产品条款,便签署了一份每年需缴2万元保费的保险合同。

数月后,王阿姨的女儿查看保单时发现,该产品并非“纯收益型”,而是需长期持有、前期现金价值低、提前退保损失大的分红型两全保险,且保障功能与销售描述严重不符。王阿姨此时才意识到,自己为获礼品买了不适合自身需求和经济能力的产品,而申请退保时,仅能退还远低于已交保费的现金价值。

【案例分析】

本案是典型利用“赠送礼品”实施销售误导的行为,其常见操作手法与风险如下:

1. 本末倒置,诱导冲动消费:以礼品为“诱饵”,转移消费者对保险产品本身的注意力,导致消费者在未清晰了解保险责任、免责条款、缴费期限、退保损失等核心内容时冲动投保,最终因小失大。

2. 夸大宣传,混淆产品性质:销售人员口头夸大收益,将保险产品类比银行存款或理财产品,模糊风险属性;或把保障型产品包装成收益型产品,误导消费者对产品功能产生错误认知。

3. 隐瞒风险,回避关键信息:对提前退保的巨大损失、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健康告知要求等重要内容避而不谈或一语带过,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决策。

【风险提示】

消费者购买保险时,需做到以下几点规避陷阱:

1. 勿因礼品而投保:牢记“买保险是为获保障,非获取礼品”,礼品绝非决策主因,需抵制诱惑,保持清醒。

2. 看清产品本质:仔细阅读并理解保险合同条款,重点关注保险责任、责任免除、缴费期间、保险期间、现金价值表等核心内容,不轻信口头承诺,以合同文本为准。

3. 根据需求购买:结合自身风险保障缺口和经济实力,选择匹配的产品,不了解、不适合的产品坚决不买。

4. 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如实填写健康告知问卷,避免因未如实告知引发未来理赔纠纷。

5. 利用犹豫期权利:保险合同通常有10-20天犹豫期,期间退保可全额退还已交保费(最多扣除少量工本费)。

打印此文 收藏本文

以案说险 :“赠礼投保”藏隐患,理性选择护权益

更新时间: 2025-09-19 点击量:

【案情简介】

2022年,退休人员王阿姨在小区门口遇到某保险公司的客户回馈活动。销售人员称,现场购买一款“收益高、保障全”的保险产品,可免费获赠一桶高档花生油与一台品牌料理机。在销售人员的反复劝说及礼品诱惑下,王阿姨未详细了解产品条款,便签署了一份每年需缴2万元保费的保险合同。

数月后,王阿姨的女儿查看保单时发现,该产品并非“纯收益型”,而是需长期持有、前期现金价值低、提前退保损失大的分红型两全保险,且保障功能与销售描述严重不符。王阿姨此时才意识到,自己为获礼品买了不适合自身需求和经济能力的产品,而申请退保时,仅能退还远低于已交保费的现金价值。

【案例分析】

本案是典型利用“赠送礼品”实施销售误导的行为,其常见操作手法与风险如下:

1. 本末倒置,诱导冲动消费:以礼品为“诱饵”,转移消费者对保险产品本身的注意力,导致消费者在未清晰了解保险责任、免责条款、缴费期限、退保损失等核心内容时冲动投保,最终因小失大。

2. 夸大宣传,混淆产品性质:销售人员口头夸大收益,将保险产品类比银行存款或理财产品,模糊风险属性;或把保障型产品包装成收益型产品,误导消费者对产品功能产生错误认知。

3. 隐瞒风险,回避关键信息:对提前退保的巨大损失、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健康告知要求等重要内容避而不谈或一语带过,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决策。

【风险提示】

消费者购买保险时,需做到以下几点规避陷阱:

1. 勿因礼品而投保:牢记“买保险是为获保障,非获取礼品”,礼品绝非决策主因,需抵制诱惑,保持清醒。

2. 看清产品本质:仔细阅读并理解保险合同条款,重点关注保险责任、责任免除、缴费期间、保险期间、现金价值表等核心内容,不轻信口头承诺,以合同文本为准。

3. 根据需求购买:结合自身风险保障缺口和经济实力,选择匹配的产品,不了解、不适合的产品坚决不买。

4. 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如实填写健康告知问卷,避免因未如实告知引发未来理赔纠纷。

5. 利用犹豫期权利:保险合同通常有10-20天犹豫期,期间退保可全额退还已交保费(最多扣除少量工本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