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和谐动态 > 金融知识教育专区 > 以案说险

以案说险 :抵制非法校园贷,守护青春不负债

发布时间: 2025-09-19 点击量:

【案情简介】

大学生小张看到某借贷平台“零首付、低利息、快速放款”的广告,心动不已。因想要购买新款高端笔记本电脑,他在未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的情况下,通过该平台贷款6000元。还款时,小张发现除了本金,还需支付高额的手续费、管理费和违约金,实际利率远超正常水平。无力偿还的他,被平台不断电话骚扰,甚至威胁要将他的个人信息和借款情况告知学校与家长。小张陷入极度焦虑,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案例分析】

从法律角度看,此类非法校园贷平台存在诸多违法违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合同编的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这些平台以低息等虚假宣传诱导学生贷款,隐瞒高额费用,构成欺诈。同时,在催收过程中,若平台使用威胁、骚扰等手段,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等行为,可处拘留、罚款等处罚。严重者可能触犯《刑法》相关侮辱、诽谤、非法拘禁等罪名。从金融监管层面,依据《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多数非法校园贷平台未获合法金融牌照开展借贷业务,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风险提示】

1. 高息陷阱:非法校园贷常打着低息幌子,却通过手续费、违约金等名目,使实际年化利率远超法律规定的合理范围,利滚利之下债务迅速膨胀。

2.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申请贷款时需提交大量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学生证、家庭住址等,非法平台可能泄露或倒卖这些信息,引发更多诈骗、身份盗用风险。

3. 暴力催收危害:当无法按时还款,平台会采取电话轰炸、短信骚扰、上门滋扰,甚至威胁恐吓、泄露隐私等非法手段催收,严重影响学生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危害身心健康。

面对非法校园贷,学生要树立理性消费观,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合理消费,不盲目攀比,避免超前消费。同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非官方APP,不向陌生平台或个人泄露个人信息。若有资金需求,优先选择学校的助学金、奖学金,或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学生信贷产品。一旦遭遇非法校园贷纠缠,及时向学校、家长反映,或拨打110报警求助,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打印此文 收藏本文

以案说险 :抵制非法校园贷,守护青春不负债

更新时间: 2025-09-19 点击量:

【案情简介】

大学生小张看到某借贷平台“零首付、低利息、快速放款”的广告,心动不已。因想要购买新款高端笔记本电脑,他在未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的情况下,通过该平台贷款6000元。还款时,小张发现除了本金,还需支付高额的手续费、管理费和违约金,实际利率远超正常水平。无力偿还的他,被平台不断电话骚扰,甚至威胁要将他的个人信息和借款情况告知学校与家长。小张陷入极度焦虑,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案例分析】

从法律角度看,此类非法校园贷平台存在诸多违法违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合同编的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这些平台以低息等虚假宣传诱导学生贷款,隐瞒高额费用,构成欺诈。同时,在催收过程中,若平台使用威胁、骚扰等手段,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等行为,可处拘留、罚款等处罚。严重者可能触犯《刑法》相关侮辱、诽谤、非法拘禁等罪名。从金融监管层面,依据《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多数非法校园贷平台未获合法金融牌照开展借贷业务,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风险提示】

1. 高息陷阱:非法校园贷常打着低息幌子,却通过手续费、违约金等名目,使实际年化利率远超法律规定的合理范围,利滚利之下债务迅速膨胀。

2.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申请贷款时需提交大量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学生证、家庭住址等,非法平台可能泄露或倒卖这些信息,引发更多诈骗、身份盗用风险。

3. 暴力催收危害:当无法按时还款,平台会采取电话轰炸、短信骚扰、上门滋扰,甚至威胁恐吓、泄露隐私等非法手段催收,严重影响学生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危害身心健康。

面对非法校园贷,学生要树立理性消费观,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合理消费,不盲目攀比,避免超前消费。同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非官方APP,不向陌生平台或个人泄露个人信息。若有资金需求,优先选择学校的助学金、奖学金,或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学生信贷产品。一旦遭遇非法校园贷纠缠,及时向学校、家长反映,或拨打110报警求助,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