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和谐动态 > 金融知识教育专区 > 以案说险

以案说险 : 解高息诈骗案例,传金融防范知识

发布时间: 2025-09-19 点击量:

【案情简介】

2024年,某市退休职工李阿姨经朋友介绍,接触到一款宣称“年化收益率高达15%”的理财产品。推销人员声称该产品由知名金融机构背书且保本保息,并出示伪造的资质文件。李阿姨被高额回报吸引,未与家人商量、未核实机构真伪,便投入毕生积蓄20万元。初期她确实获得少量分红,但半年后既无法联系推销人员,平台也无法提现。经核查,该机构实为非法集资主体,李阿姨的20万元资金损失殆尽。

【案例分析】

本案是典型的非法集资诈骗案件,不法分子的诈骗逻辑清晰,主要通过四大手段突破受害者防线:

1. 高收益诱惑:以15%的年化收益率为诱饵,远高于市场正规理财产品收益水平,精准抓住消费者追求高回报的心理。

2. 资质造假:伪造金融机构资质文件、冒用知名机构名义,伪装成正规理财平台,降低受害者对“合法性”的质疑。

3. 熟人背书:借助亲友关系链传播产品,利用熟人信任打破受害者警惕,比陌生推销更易获取信任。

4. 短期兑现:前期按时支付少量分红,制造“安全可靠”的假象,为后续诱导受害者加大投入或介绍他人投资铺垫。

【风险提示】

为避免类似财产损失,金融消费者在投资理财时需牢记四大核心要点,筑牢风险防线:

1. 警惕“高收益”陷阱:坚守“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原则,对承诺“保本保息”“年化收益超10%”的产品保持高度警惕。

2. 核实机构资质:通过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等官方渠道,查询机构是否具备理财业务资质,不盲目相信他人出示的“证明文件”。

3. 明晰产品本质: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主动了解资金投向、风险等级、赎回规则等关键信息,不购买“看不懂”的理财产品。

4. 理性规划投资:根据自身年龄、收入、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产品,不将养老钱、救命钱等全部资金投入单一理财项目,避免“孤注一掷”。

【结语】

金融消费者应树立“安全第一、理性投资”的观念,通过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正规渠道参与理财。和谐健康北京分公司将持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基层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帮助消费者提升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让金融服务真正助力美好生活。

打印此文 收藏本文

以案说险 : 解高息诈骗案例,传金融防范知识

更新时间: 2025-09-19 点击量:

【案情简介】

2024年,某市退休职工李阿姨经朋友介绍,接触到一款宣称“年化收益率高达15%”的理财产品。推销人员声称该产品由知名金融机构背书且保本保息,并出示伪造的资质文件。李阿姨被高额回报吸引,未与家人商量、未核实机构真伪,便投入毕生积蓄20万元。初期她确实获得少量分红,但半年后既无法联系推销人员,平台也无法提现。经核查,该机构实为非法集资主体,李阿姨的20万元资金损失殆尽。

【案例分析】

本案是典型的非法集资诈骗案件,不法分子的诈骗逻辑清晰,主要通过四大手段突破受害者防线:

1. 高收益诱惑:以15%的年化收益率为诱饵,远高于市场正规理财产品收益水平,精准抓住消费者追求高回报的心理。

2. 资质造假:伪造金融机构资质文件、冒用知名机构名义,伪装成正规理财平台,降低受害者对“合法性”的质疑。

3. 熟人背书:借助亲友关系链传播产品,利用熟人信任打破受害者警惕,比陌生推销更易获取信任。

4. 短期兑现:前期按时支付少量分红,制造“安全可靠”的假象,为后续诱导受害者加大投入或介绍他人投资铺垫。

【风险提示】

为避免类似财产损失,金融消费者在投资理财时需牢记四大核心要点,筑牢风险防线:

1. 警惕“高收益”陷阱:坚守“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原则,对承诺“保本保息”“年化收益超10%”的产品保持高度警惕。

2. 核实机构资质:通过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等官方渠道,查询机构是否具备理财业务资质,不盲目相信他人出示的“证明文件”。

3. 明晰产品本质: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主动了解资金投向、风险等级、赎回规则等关键信息,不购买“看不懂”的理财产品。

4. 理性规划投资:根据自身年龄、收入、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产品,不将养老钱、救命钱等全部资金投入单一理财项目,避免“孤注一掷”。

【结语】

金融消费者应树立“安全第一、理性投资”的观念,通过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正规渠道参与理财。和谐健康北京分公司将持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基层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帮助消费者提升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让金融服务真正助力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