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和谐动态 > 金融知识教育专区 > 以案说险

以案说险 :盲目换险不可取,钱保双失悔莫及

发布时间: 2025-09-19 点击量:

【案情简介】

2018年,刘先生为自己投保了一份保额30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险,年缴保费8000元,且已正常缴纳4年。2022年,某保险公司代理人联系刘先生,极力推荐一款宣称“性价比更高、保障范围更广”的新款重疾产品,并建议其退保旧保单后重新购买。 

在销售人员的演算与劝说下,刘先生未仔细核对便办理了原保单退保手续。因已过犹豫期,他仅拿回2.1万元现金价值,远低于累计缴纳的3.2万元保费,直接损失1.1万元。随后,刘先生用退回的资金支付首年保费,购买了新款重疾产品。

一年后,刘先生因身体不适就医,被确诊为新保单约定的轻症疾病。但申请理赔时,保险公司告知:新保单虽有90天等待期,但合同明确约定“合同生效前已出现的疾病症状或体征,不承担保险责任”。经核查,刘先生的相关症状在投保前已初步显现,且投保时未如实告知,最终保险公司作出拒赔决定。刘先生不仅面临前期保费损失,新保单的保障功能也落了空。

【案例分析】

本案集中暴露了“退旧买新”操作中的三大核心风险,且背后常伴随销售人员的销售误导:

1. 直接资金损失风险:长期人身保险保单前期现金价值极低,若在投保前期退保,退回金额远低于已交保费,消费者将承担确定且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如刘先生直接损失1.1万元保费。

2. 保障断层与投保风险

保障空窗期:旧保单退保后保障立即终止,而新保单通常有90-180天等待期,等待期内发生疾病,保险公司一般不承担赔偿责任,期间消费者面临“无保障”状态。

 重新投保风险:随着年龄增长,消费者身体健康状况可能变化,重新投保需再次进行健康告知。若出现新健康问题,可能面临加费、责任除外甚至直接拒保,导致失去保障资格。

3. 条款差异引发的理赔纠纷风险:新产品未必全面优于旧产品,可能存在疾病定义更严格、免责条款更宽泛、费率调整机制不同等细节差异,本案中刘先生因“投保前已出现症状未告知”被拒赔。

【风险提示】

面对“退旧买新”的建议,消费者需保持冷静,做到“三思而后行”,理性决策:

1. 一思:经济损失能否承受:先核算旧保单当前现金价值,明确退保将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判断该损失是否在自身承受范围内。

2. 二思:保障能否真正衔接

 健康告知适配性:评估自身当前健康状况,判断是否能通过新保单的健康告知,避免因健康问题被拒保。

等待期与保障中断:确认新保单等待期时长,判断是否能接受等待期内“无保障”的风险。

条款对比:仔细对比新旧保单核心条款,包括保险责任、责任免除、疾病定义、费率等,确认新产品是否真的优于旧产品。

3. 三思:销售人员动机是否纯粹:警惕仅为推销新产品而极力劝退保的销售人员,专业顾问应从消费者实际需求和整体利益出发提供综合规划,而非简单“以新换旧”。

正确处理方式:

1.优先选择“继续持有”:对于已持有多年的长期保单,继续持有通常更优——既度过了现金价值低的初期阶段,又能保持保障持续有效。

2.按需“加保补充”:若觉得旧保单保额不足,可在保留旧保单的基础上,额外购买新产品作为补充,避免因“替换”导致保障断层。

3.咨询官方/中立渠道:对保单存疑时,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客服、可靠的独立理财顾问等渠道咨询,获取中立建议,避免被单一销售人员误导。

保险决策关乎长期保障与家庭财务安全,切勿因一时诱惑或冲动盲目“退旧买新”,需通过正规渠道充分了解信息、权衡利弊,让保险真正发挥“遮风挡雨”的作用。

打印此文 收藏本文

以案说险 :盲目换险不可取,钱保双失悔莫及

更新时间: 2025-09-19 点击量:

【案情简介】

2018年,刘先生为自己投保了一份保额30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险,年缴保费8000元,且已正常缴纳4年。2022年,某保险公司代理人联系刘先生,极力推荐一款宣称“性价比更高、保障范围更广”的新款重疾产品,并建议其退保旧保单后重新购买。 

在销售人员的演算与劝说下,刘先生未仔细核对便办理了原保单退保手续。因已过犹豫期,他仅拿回2.1万元现金价值,远低于累计缴纳的3.2万元保费,直接损失1.1万元。随后,刘先生用退回的资金支付首年保费,购买了新款重疾产品。

一年后,刘先生因身体不适就医,被确诊为新保单约定的轻症疾病。但申请理赔时,保险公司告知:新保单虽有90天等待期,但合同明确约定“合同生效前已出现的疾病症状或体征,不承担保险责任”。经核查,刘先生的相关症状在投保前已初步显现,且投保时未如实告知,最终保险公司作出拒赔决定。刘先生不仅面临前期保费损失,新保单的保障功能也落了空。

【案例分析】

本案集中暴露了“退旧买新”操作中的三大核心风险,且背后常伴随销售人员的销售误导:

1. 直接资金损失风险:长期人身保险保单前期现金价值极低,若在投保前期退保,退回金额远低于已交保费,消费者将承担确定且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如刘先生直接损失1.1万元保费。

2. 保障断层与投保风险

保障空窗期:旧保单退保后保障立即终止,而新保单通常有90-180天等待期,等待期内发生疾病,保险公司一般不承担赔偿责任,期间消费者面临“无保障”状态。

 重新投保风险:随着年龄增长,消费者身体健康状况可能变化,重新投保需再次进行健康告知。若出现新健康问题,可能面临加费、责任除外甚至直接拒保,导致失去保障资格。

3. 条款差异引发的理赔纠纷风险:新产品未必全面优于旧产品,可能存在疾病定义更严格、免责条款更宽泛、费率调整机制不同等细节差异,本案中刘先生因“投保前已出现症状未告知”被拒赔。

【风险提示】

面对“退旧买新”的建议,消费者需保持冷静,做到“三思而后行”,理性决策:

1. 一思:经济损失能否承受:先核算旧保单当前现金价值,明确退保将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判断该损失是否在自身承受范围内。

2. 二思:保障能否真正衔接

 健康告知适配性:评估自身当前健康状况,判断是否能通过新保单的健康告知,避免因健康问题被拒保。

等待期与保障中断:确认新保单等待期时长,判断是否能接受等待期内“无保障”的风险。

条款对比:仔细对比新旧保单核心条款,包括保险责任、责任免除、疾病定义、费率等,确认新产品是否真的优于旧产品。

3. 三思:销售人员动机是否纯粹:警惕仅为推销新产品而极力劝退保的销售人员,专业顾问应从消费者实际需求和整体利益出发提供综合规划,而非简单“以新换旧”。

正确处理方式:

1.优先选择“继续持有”:对于已持有多年的长期保单,继续持有通常更优——既度过了现金价值低的初期阶段,又能保持保障持续有效。

2.按需“加保补充”:若觉得旧保单保额不足,可在保留旧保单的基础上,额外购买新产品作为补充,避免因“替换”导致保障断层。

3.咨询官方/中立渠道:对保单存疑时,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客服、可靠的独立理财顾问等渠道咨询,获取中立建议,避免被单一销售人员误导。

保险决策关乎长期保障与家庭财务安全,切勿因一时诱惑或冲动盲目“退旧买新”,需通过正规渠道充分了解信息、权衡利弊,让保险真正发挥“遮风挡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