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和谐动态 > 金融知识教育专区 > 以案说险

以案说险——警惕高利诱惑

发布时间: 2025-09-19 点击量:

一、案例介绍

李女士到某保险公司门店咨询购买一份养老保险产品。销售人员向她推荐了一款名为“XX养老”的保险计划,销售人员介绍,这款产品相当于存钱,年化收益率有3%,比银行理财高多了,而且复利计息,几十年后能翻好几倍!绝对保本保息,没有任何风险。

然而,当李女士收到保险合同并仔细阅读后,发现合同中关于保险现价表现与销售人员之前的描述大相径庭。合同中提到,保险公司会根据市场情况和投资表现来调整收益分配,而且并没有明确承诺任何固定的回报率。李女士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销售人员误导了,所幸保单还处于犹豫期内,李女士当即办理了犹豫期退保。

二、案例分析

根据《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不得引用不真实、不准确的数据和资料,不得隐瞒限制条件,不得进行虚假或者夸大表述,不得使用偷换概念、不当类比、隐去假设等不当宣传手段。

在本案例中,销售人员在推销保险产品时,故意隐瞒了收益分配的不确定性,并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误导李女士认为该产品具有高收益和低风险的特点。这明显违反了《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

三、消费者提示/风险提示

1.在购买保险产品前,消费者应对保险公司和销售人员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调查,选择信誉良好、口碑较好的保险公司和专业、诚信的销售人员。

2.在购买保险产品时,消费者应仔细阅读保险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保障范围、免赔额、责任免除等重要内容。如有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应及时向销售人员或保险公司咨询,确保自己对产品的保障范围和条件有清晰的认识。

3.消费者应保持警惕,不要轻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或夸大其词的宣传。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及时向保险公司反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供稿部门:广东分公司团险部

打印此文 收藏本文

以案说险——警惕高利诱惑

更新时间: 2025-09-19 点击量:

一、案例介绍

李女士到某保险公司门店咨询购买一份养老保险产品。销售人员向她推荐了一款名为“XX养老”的保险计划,销售人员介绍,这款产品相当于存钱,年化收益率有3%,比银行理财高多了,而且复利计息,几十年后能翻好几倍!绝对保本保息,没有任何风险。

然而,当李女士收到保险合同并仔细阅读后,发现合同中关于保险现价表现与销售人员之前的描述大相径庭。合同中提到,保险公司会根据市场情况和投资表现来调整收益分配,而且并没有明确承诺任何固定的回报率。李女士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销售人员误导了,所幸保单还处于犹豫期内,李女士当即办理了犹豫期退保。

二、案例分析

根据《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不得引用不真实、不准确的数据和资料,不得隐瞒限制条件,不得进行虚假或者夸大表述,不得使用偷换概念、不当类比、隐去假设等不当宣传手段。

在本案例中,销售人员在推销保险产品时,故意隐瞒了收益分配的不确定性,并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误导李女士认为该产品具有高收益和低风险的特点。这明显违反了《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

三、消费者提示/风险提示

1.在购买保险产品前,消费者应对保险公司和销售人员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调查,选择信誉良好、口碑较好的保险公司和专业、诚信的销售人员。

2.在购买保险产品时,消费者应仔细阅读保险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保障范围、免赔额、责任免除等重要内容。如有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应及时向销售人员或保险公司咨询,确保自己对产品的保障范围和条件有清晰的认识。

3.消费者应保持警惕,不要轻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或夸大其词的宣传。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及时向保险公司反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供稿部门:广东分公司团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