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和谐动态 > 金融知识教育专区 > 以案说险

以案说险:警惕“低息”陷阱 远离非法“校园贷”

发布时间: 2025-09-19 点击量:

 

近年来,非法“校园贷”披着“低息”、“便捷”、“零门槛”的外衣,将陷阱伸向了缺乏社会经验和金融知识的青年学生,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典型案例】

大学生小张看到校园角落中张贴的贷款广告,宣称“无抵押、低利息、一分钟放款”,正想购买新款电子产品但资金不足的他心动不已,随即申请了5000元贷款。然而,放款时平台却以“服务费”、“审核费”等名义直接扣除了1500元,小张实际到手仅3500元。合同约定7天后需归还全额5000元,小张到期无法偿还,对方便诱导他“以贷养贷”,并不断叠加更高的“逾期费”和“罚息”。短短两个月,小张的债务从5000元滚雪球式地累积至5万余元。催收人员开始通过电话、短信轰炸其本人、家人及同学,严重影响了小张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最终在家人的帮助下报警才得以解决。

【案例分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非法“校园贷”诈骗案件,其中存在多处违法违规和风险点:
    1. 虚假宣传,诱导借贷:以“低利息”、“无抵押”等噱头吸引学生,实际通过各种名目的费用隐藏了极高的综合借贷成本,其年化利率远超法律保护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
    2. 设置合同陷阱,模糊条款:合同中关于费用、还款期限、逾期后果等关键信息往往模糊不清或设置陷阱条款,消费者在匆忙间极易忽略,导致权益受损。
    3. 暴力催收,恶意逼债:一旦借款人逾期,不法分子便会采取骚扰、恐吓、侮辱、泄露隐私等软暴力甚至暴力手段进行催收,给借款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伤害,严重侵犯个人隐私权和名誉权。
    4. “以贷养贷”,深渊陷阱:故意设计让借款人短期内无法还款,继而诱导其转向其他非法平台借贷,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债务急剧膨胀。

【风险提示】

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远离非法“校园贷”侵害,提醒广大青年朋友:
    1. 树立理性消费观:量入为出,合理规划个人开支,摒弃攀比心理。遇到资金需求,应首先与家人沟通,或通过正规渠道解决。
    2. 认清非法借贷本质:高度警惕任何声称“无抵押、低利息、放款快”的贷款服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签订任何借贷合同前,务必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清晰了解贷款的实际成本(综合年化利率)、还款方式、逾期后果等关键信  息。
    3. 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如有必要的贷款需求,应通过银行等持有正规金融牌照的机构办理。正规机构的贷款产品透明,利率合规,受国家金融监管严格约束。
    4.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不随意注册、填写个人信息,不轻易泄露身份证、学生证、银行卡信息,谨防信息被滥用。
    5. 勇于运用法律武器:一旦不幸陷入非法“校园贷”陷阱,应立即停止还款并保留好相关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催收电话录音等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和谐健康保险河北分公司

打印此文 收藏本文

以案说险:警惕“低息”陷阱 远离非法“校园贷”

更新时间: 2025-09-19 点击量:

 

近年来,非法“校园贷”披着“低息”、“便捷”、“零门槛”的外衣,将陷阱伸向了缺乏社会经验和金融知识的青年学生,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典型案例】

大学生小张看到校园角落中张贴的贷款广告,宣称“无抵押、低利息、一分钟放款”,正想购买新款电子产品但资金不足的他心动不已,随即申请了5000元贷款。然而,放款时平台却以“服务费”、“审核费”等名义直接扣除了1500元,小张实际到手仅3500元。合同约定7天后需归还全额5000元,小张到期无法偿还,对方便诱导他“以贷养贷”,并不断叠加更高的“逾期费”和“罚息”。短短两个月,小张的债务从5000元滚雪球式地累积至5万余元。催收人员开始通过电话、短信轰炸其本人、家人及同学,严重影响了小张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最终在家人的帮助下报警才得以解决。

【案例分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非法“校园贷”诈骗案件,其中存在多处违法违规和风险点:
    1. 虚假宣传,诱导借贷:以“低利息”、“无抵押”等噱头吸引学生,实际通过各种名目的费用隐藏了极高的综合借贷成本,其年化利率远超法律保护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
    2. 设置合同陷阱,模糊条款:合同中关于费用、还款期限、逾期后果等关键信息往往模糊不清或设置陷阱条款,消费者在匆忙间极易忽略,导致权益受损。
    3. 暴力催收,恶意逼债:一旦借款人逾期,不法分子便会采取骚扰、恐吓、侮辱、泄露隐私等软暴力甚至暴力手段进行催收,给借款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伤害,严重侵犯个人隐私权和名誉权。
    4. “以贷养贷”,深渊陷阱:故意设计让借款人短期内无法还款,继而诱导其转向其他非法平台借贷,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债务急剧膨胀。

【风险提示】

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远离非法“校园贷”侵害,提醒广大青年朋友:
    1. 树立理性消费观:量入为出,合理规划个人开支,摒弃攀比心理。遇到资金需求,应首先与家人沟通,或通过正规渠道解决。
    2. 认清非法借贷本质:高度警惕任何声称“无抵押、低利息、放款快”的贷款服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签订任何借贷合同前,务必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清晰了解贷款的实际成本(综合年化利率)、还款方式、逾期后果等关键信  息。
    3. 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如有必要的贷款需求,应通过银行等持有正规金融牌照的机构办理。正规机构的贷款产品透明,利率合规,受国家金融监管严格约束。
    4.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不随意注册、填写个人信息,不轻易泄露身份证、学生证、银行卡信息,谨防信息被滥用。
    5. 勇于运用法律武器:一旦不幸陷入非法“校园贷”陷阱,应立即停止还款并保留好相关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催收电话录音等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和谐健康保险河北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