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和谐动态 > 金融知识教育专区 > 以案说险

以案说险:别让“口头承诺”骗了你的养老钱

发布时间: 2025-11-18 点击量:

一、案例回顾:王阿姨的“高收益”陷阱

58岁的王阿姨退休后有10万元积蓄,想找“稳定、高收益”的理财方式。保险业务员小李热情推荐:“这款年金险特别适合您,每年返10%的保费,连续返20年,到期还能拿回本金,比银行存款划算多了!”王阿姨觉得“每年返1万,20年能拿20万,再加本金10万,总共30万”,挺划算,就签了合同。

可拿到合同后,王阿姨傻眼了:合同里写的是“每年返还保额的10%”,而她的保额只有5万元——也就是说,每年只能返5000元,不是小李说的1万元!更关键的是,“到期还本”指的是返还“已交保费”(10万元),不是“本金加收益”。算下来,20年总共能拿5000×20+10万=20万元,实际年化收益率只有约3%,比银行定期存款还低!王阿姨急得直哭:“我本来想靠这钱养老,现在反而亏了!”

二、误导点拆解:这些“套路”要警惕

小李的销售话术里,藏着3个典型的保险误导陷阱:

1.混淆“保费”与“保额”:故意把“保额的10%”说成“保费的10%”。保费是王阿姨交的10万元,保额是保险公司计算赔付的基数(通常低于保费),两者差距很大。

2.隐瞒收益计算方式:没说明“每年返还”的钱是“保额的固定比例”,而非“保费的增值”。王阿姨以为10万保费每年返1万,实际是5万保额返5000元,收益缩水一半。

3.模糊“到期还本”含义:把“返还已交保费”说成“拿回本金”,让王阿姨误以为“本金+收益”都能拿回来,实则20年下来只拿回了本金,收益只有每年5000元的“利息”。

三、风险提示:误导的代价有多高?

王阿姨的经历并非个例,保险销售误导可能导致以下严重后果:

  • 收益预期落空:口头承诺的“高收益”无法兑现,实际收益远低于预期,影响养老、教育等重要支出规划。
  • 资金流动性受限:年金险通常有5-10年的“锁定期”,提前退保会损失高额手续费(比如前3年退保只能拿回70%-80%的保费),急用钱时无法变现。
  • 信任危机:消费者对保险行业失去信心,甚至拒绝购买真正需要的保险(比如重疾险、医疗险),反而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中。

四、防范建议:避开误导的“四步诀”

要避免被保险销售误导,记住这4点关键提醒:

1.问清“返还基数”:明确业务员说的“每年返X%”是“保费”还是“保额”,要求其在合同中找到对应的条款(口头承诺没用!)。

2.索要“书面收益测算”:让业务员用“IRR(内部收益率)”计算实际年化收益率(比如王阿姨的案例中,IRR只有约3%),不要只看“总返还金额”。

3.仔细读合同“三部分”:重点看“保险责任”(明确能拿到什么钱)、“责任免除”(明确不能拿什么钱)、“现金价值”(明确提前退保能拿多少钱)。

4.利用“犹豫期”冷静:买保险后有10-15天的“犹豫期”,这段时间内退保不会损失保费。如果发现合同和业务员说的不一样,赶紧退保!

最后提醒:保险的核心是“保障”,不是“高收益”。买保险前一定要想清楚:你是要“防风险”(比如重疾险、医疗险),还是要“理财产”(比如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如果是“理财产”,请务必对比实际收益率,不要被“口头高收益”迷惑!

记住:合同写的才是真的,口头说的都是假的!

 

打印此文 收藏本文

以案说险:别让“口头承诺”骗了你的养老钱

更新时间: 2025-11-18 点击量:

一、案例回顾:王阿姨的“高收益”陷阱

58岁的王阿姨退休后有10万元积蓄,想找“稳定、高收益”的理财方式。保险业务员小李热情推荐:“这款年金险特别适合您,每年返10%的保费,连续返20年,到期还能拿回本金,比银行存款划算多了!”王阿姨觉得“每年返1万,20年能拿20万,再加本金10万,总共30万”,挺划算,就签了合同。

可拿到合同后,王阿姨傻眼了:合同里写的是“每年返还保额的10%”,而她的保额只有5万元——也就是说,每年只能返5000元,不是小李说的1万元!更关键的是,“到期还本”指的是返还“已交保费”(10万元),不是“本金加收益”。算下来,20年总共能拿5000×20+10万=20万元,实际年化收益率只有约3%,比银行定期存款还低!王阿姨急得直哭:“我本来想靠这钱养老,现在反而亏了!”

二、误导点拆解:这些“套路”要警惕

小李的销售话术里,藏着3个典型的保险误导陷阱:

1.混淆“保费”与“保额”:故意把“保额的10%”说成“保费的10%”。保费是王阿姨交的10万元,保额是保险公司计算赔付的基数(通常低于保费),两者差距很大。

2.隐瞒收益计算方式:没说明“每年返还”的钱是“保额的固定比例”,而非“保费的增值”。王阿姨以为10万保费每年返1万,实际是5万保额返5000元,收益缩水一半。

3.模糊“到期还本”含义:把“返还已交保费”说成“拿回本金”,让王阿姨误以为“本金+收益”都能拿回来,实则20年下来只拿回了本金,收益只有每年5000元的“利息”。

三、风险提示:误导的代价有多高?

王阿姨的经历并非个例,保险销售误导可能导致以下严重后果:

四、防范建议:避开误导的“四步诀”

要避免被保险销售误导,记住这4点关键提醒:

1.问清“返还基数”:明确业务员说的“每年返X%”是“保费”还是“保额”,要求其在合同中找到对应的条款(口头承诺没用!)。

2.索要“书面收益测算”:让业务员用“IRR(内部收益率)”计算实际年化收益率(比如王阿姨的案例中,IRR只有约3%),不要只看“总返还金额”。

3.仔细读合同“三部分”:重点看“保险责任”(明确能拿到什么钱)、“责任免除”(明确不能拿什么钱)、“现金价值”(明确提前退保能拿多少钱)。

4.利用“犹豫期”冷静:买保险后有10-15天的“犹豫期”,这段时间内退保不会损失保费。如果发现合同和业务员说的不一样,赶紧退保!

最后提醒:保险的核心是“保障”,不是“高收益”。买保险前一定要想清楚:你是要“防风险”(比如重疾险、医疗险),还是要“理财产”(比如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如果是“理财产”,请务必对比实际收益率,不要被“口头高收益”迷惑!

记住:合同写的才是真的,口头说的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