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和谐动态 > 金融为民 消保先行

警惕“虚假网贷”陷阱

发布时间: 2025-07-07 点击量:

在手机应用商店、搜索引擎及社交平台上,“无抵押秒批贷款”“额度高至50万,利息低至0.1%”“黑户也能贷”等极具诱惑性的借贷广告层出不穷。这些打着“快速放款”旗号的宣传,实则是“虚假网贷”黑产的惯用伎俩。近年来,“虚假网贷”黑色产业链滋生蔓延,已成为威胁群众财产安全的重灾区。

不法分子以“低门槛、高额度”为诱饵,通过虚假承诺吸引急需资金的人群。他们打着“正规金融机构”的幌子,利用借贷者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以“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等名义实施诈骗。这种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受害者财产受损,还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破坏社会诚信环境。以下是虚假网贷典型案例及风险提示:

一、典型案例

张某在网络平台发布虚假贷款广告,宣称“无需审核、当日到账”。受害者王某因急需资金周转,点击链接下载虚假贷款APP并提交申请。张某以“账户异常需缴纳保证金”“流水不足需刷流水”等理由,诱使王某多次转账。王某先后转账8万元后,张某失联。经调查,张某通过相同手段诈骗20余人,涉案金额超300万元。最终,张某因涉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三十万元。

二、风险提示

(一)财产损失风险

虚假网贷平台以“放款前收费”为核心套路,诱骗受害者缴纳手续费、解冻金等费用。一旦转账,不法分子便切断联系,受害者不仅无法获得贷款,还将遭受直接经济损失。部分平台甚至通过“套路贷”方式,迫使受害者背负高额债务。

(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申请贷款时,不法分子会要求受害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通讯录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非法贩卖、盗刷资金、冒用身份申请其他贷款,导致受害者面临持续性的财产与信用风险。

(三)法律风险

参与虚假网贷的受害者可能因协助伪造贷款资料、签订虚假合同,面临法律纠纷。若被认定为参与诈骗或洗钱行为,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面临罚款、拘留等处罚。

虚假网贷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既损害个人财产与信用,也破坏金融市场稳定。广大群众应提高警惕,切勿轻信“无抵押、低利息”等虚假承诺,如需贷款务必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同时,监管部门需加强网络信息审查,严厉打击非法借贷平台,共同维护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

和谐健康保险秦皇岛中支

警惕“虚假网贷”陷阱

更新时间: 2025-07-07 点击量:

在手机应用商店、搜索引擎及社交平台上,“无抵押秒批贷款”“额度高至50万,利息低至0.1%”“黑户也能贷”等极具诱惑性的借贷广告层出不穷。这些打着“快速放款”旗号的宣传,实则是“虚假网贷”黑产的惯用伎俩。近年来,“虚假网贷”黑色产业链滋生蔓延,已成为威胁群众财产安全的重灾区。

不法分子以“低门槛、高额度”为诱饵,通过虚假承诺吸引急需资金的人群。他们打着“正规金融机构”的幌子,利用借贷者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以“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等名义实施诈骗。这种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受害者财产受损,还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破坏社会诚信环境。以下是虚假网贷典型案例及风险提示:

一、典型案例

张某在网络平台发布虚假贷款广告,宣称“无需审核、当日到账”。受害者王某因急需资金周转,点击链接下载虚假贷款APP并提交申请。张某以“账户异常需缴纳保证金”“流水不足需刷流水”等理由,诱使王某多次转账。王某先后转账8万元后,张某失联。经调查,张某通过相同手段诈骗20余人,涉案金额超300万元。最终,张某因涉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三十万元。

二、风险提示

(一)财产损失风险

虚假网贷平台以“放款前收费”为核心套路,诱骗受害者缴纳手续费、解冻金等费用。一旦转账,不法分子便切断联系,受害者不仅无法获得贷款,还将遭受直接经济损失。部分平台甚至通过“套路贷”方式,迫使受害者背负高额债务。

(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申请贷款时,不法分子会要求受害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通讯录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非法贩卖、盗刷资金、冒用身份申请其他贷款,导致受害者面临持续性的财产与信用风险。

(三)法律风险

参与虚假网贷的受害者可能因协助伪造贷款资料、签订虚假合同,面临法律纠纷。若被认定为参与诈骗或洗钱行为,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面临罚款、拘留等处罚。

虚假网贷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既损害个人财产与信用,也破坏金融市场稳定。广大群众应提高警惕,切勿轻信“无抵押、低利息”等虚假承诺,如需贷款务必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同时,监管部门需加强网络信息审查,严厉打击非法借贷平台,共同维护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

和谐健康保险秦皇岛中支